2018年5月25-26日,“国际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最佳实践”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政府管理与创新研究所承办,清华大学-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云集了世界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董教授贝瑞·波兹曼(Barry Bozeman),麦克斯威尔公共管理学院前副院长斯图亚特·布雷特施耐德(Stuart Bretschneider),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开尔曼(Steven Kelman),埃克斯特大学教授、副院长,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主编安德鲁·梅西(Andrew Massey),本领域顶级杂志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主编玛丽·费妮(Mary Feeney),等与国际著名公共管理学者与国内优秀公共管理学人欢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全英文、高水平的学术对话。通过理论阐释,论文展示与评述,模型讨论,思想交锋、圆桌对话等方式对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其应用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致开幕词
2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二层会议厅举行,会议由公共管理学院蓝志勇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首先致欢迎辞。杨斌表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正经历着规模庞大、空前复杂的社会变革,需要世界上的优秀理论和成功实践经验来帮助指导我们的行动,相信会议将产生非常有意义的成果,代表清华大学向会议的举行致以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杨斌副校长还代表邱勇校长向波兹曼教授颁发了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的聘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国际行政科学协会副主席、亚洲公共行政学会主席、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吴江教授,于安教授分别代表公共管理学院,亚洲公共行政协会和相关学者,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和创新研究所致词与会代表在主楼门前合影留念。
大会主旨演讲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主持。薛澜教授以“第4次工业革命与创新治理”为题,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速度、影响力度、变革、全球性等特征对公共治理带来了挑战,原有的经济原则是否还起作用?公平问题是否受到挑战?谁做决策,谁服从决策等等,都是未来治理需要回答的问题。从技术角度看,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主动控制和被动协调,都是新治理需要面对的权衡薛澜教授从制度复杂性视角审视第四次工业革命治理体系的本质基础,思考复杂制度的形成、演化、形成机理。他以人类遗传数据的两难境地为案例,判断管理新技术的体制综合体往往涉及各种行动者,区域复合系统的演化是路径依赖的,关键事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外部力量和内部动机对这些技术的管理机制的演变也起着重要作用,仅仅市场本身不可能由此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更好地了解这种制度的制定和演变是有效的政策干预的基础,自适应治理、需要相关专家的全球联盟来提供信息、提供咨询、帮助政府和企业对复杂技术条件做出反应、鼓励自适应治理,也制定有效的政策干预,应对4IR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
Andrew Massey教授以“英国与欧洲公共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英国的各个部门面临经济发展和脱欧的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撒切尔和约翰·梅杰的新公共管理、私有化、市场化、代理、新形式的问责制,如财务管理倡议;布莱尔和布朗通过更多的私有化和公私合作继续这一进程,卡梅伦和梅还在继续实施财政紧缩措施,并将大规模削减公共服务数量。2018年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计划仍在制定中,包括新的交付模式、交付物有所值的服务、使政策更好地为执行而设计、建立公务员所需的能力和知识、明确白厅和威斯敏斯特的问责制和责任。所有这些只不过是重申不良资产管理的办法。在欧洲,必须考虑到的现实问题包括:恶劣的问题–气候变化、贫穷、教育水平低,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对欧洲、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们认为认真研究公共价值的价值,向受尊重、训练有素、公务员提供更好的支持,会让他们更加有责任感和诚实,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
蓝志勇教授以“新时期的党政一体化改革”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解释了中国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包括改革目标提出的抛弃过时思维、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增强前瞻性、提高任务明确性、协作能力,继续理顺党政、党群、政企、政社、央地、军民六大关系,建立以人为本、高效益、高灵活度和高应对能力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蓝志勇教授还描述了中国历次行政改革的特点和轨迹,每次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循序渐进,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蓝教授指出,新时期是新的转折点,改革目标宏大和具有伟大的期望,从站起来,到富裕,再到强起来,从跟踪世界前沿到努力开拓与冲刺前沿,是从传统型增长到重塑治理结构,重塑治理流程,甚至重塑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努力。最重要的挑战是协调好党政关系、让综合改革成功,将秦汉体制下的高度中央集权型管理管理转变为既有集中和中央权威、又能高度调动地方积极性的一系列城市中心和农业管理单元组成的现代国家体系。中国不能够仅仅靠回顾历史去找未来发展的解决方案,要有前瞻的视野。仅仅按传统自由主义的方法,预防市场失灵还不够,要有反应新的价值目标的现代治理结构。而新的价值目标、新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新的制度结构,需要新的公共价值观和维护弘扬这一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包容的全新的国家发展价值理念,要使这些理念与传统中的美德相结合、达到深入人心、深入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境界,公共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实践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博茨曼教授的预防公共价值失灵的研究,就是这一方面的杰出典范。他的在现代社会,“所有的组织都是公共的”的著名论断,以及他提出来的多维度公共价值测量与界定的方法,是奠定现代公共管理和政策行为的理论准绳,解决的是上个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争悬而未决的答案的一把金钥匙。最后,蓝教授指出,公共价值理论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的道有相同之处。“道”看似“无”,其实有,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是万物的基础,所谓,无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在现代社会,公共性的价值似乎是无形的,但是人的行为、政府的政策、国家的强盛和谐,都会从这个无形之中走出,成为成为现代生活的所有,这就是公共价值理论的价值所在。
Barry Bozeman发表了题为“公民公共价值观对公共管理与政策的影响”的演讲。系统说明了公共价值是民主社会中政府的基本标准。他运用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公民对公共价值的看法的经验数据,包括“有争议的”和“一致的”公共价值。区分明确的公共价值和“颁布”的公共价值,也介绍了他正在写作的“设计基于公共价值基础的治理机构”的新书籍以及其中的重要思考。Bozeman认为公共价值是提供了关于社会,国家和它一方的权利,利益和特权,是政府和政策形成的基础规范。公民公共性的研究需要回答公民认为什么社会价值是“公共价值”- 即(90%)以上人认同的共识,或者什么是有争议的公共价值(50%),什么是公民在特定环境下面对具体选择时需要追求的公共价值“程度如何?所表达的的值是否符合真实的值等等?他以 2509位亚马逊土耳其人为样本,展示了公共价值测评的一些方法。他指出,公共价值的研究不必要追求放之四海皆一致的普遍协议,公共价值站在理想主义的一边,需要的最高级别的承诺。
主题发言后,四位主题发言人与听众进行了精彩的问答对话。
25日下午和26日全天,会议进行了11个以高质量高水平论文为基础的分论坛学术研讨。主题包括运作中的公共价值、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协同治理、公共政策、政府数字治理与组织适应、技术与政府、公共参与、公共政策分析、政策学习和各类专题特别会议。与会学者进行了精彩的论文展示,著名国内外学者全程参与,给出了精彩点评,与会学者一致表示此次研讨会提高了大家的公共管理理论理解水平,对对公共价值理论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研讨会还针对年轻学者,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讨论环节。25日下午16点到17:30 “公共管理学科领袖与活跃青年学者的对话——公共行政的前沿问题:理论与实践。”论坛在公共管理学院一楼报告厅开展。Barry Bozeman、Stuart Bretschneider、Alex Murdock、Andrew Massey教授与国内优秀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期间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引发大家的共鸣和讨论。
26日上午10:45-12:15在学院302会议室举办的圆桌论坛主题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发表高质量的作品?”博茨曼、布雷特施耐德、开尔曼、梅西、玛丽费妮、苏旭红、莫妮卡、米歇尔等各大重要和领域顶级的杂志和丛书主编和新提职的国际学者与众青年学子和学生分享了他们的学术心得和建议,并进行了深入富有创意和生动性的对话。默多克、莫妮卡等人向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学术心得和建议,并与参会学者和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
5月26日下午最后一场由副院长朱旭峰主持,哈佛大学科曼教授和英国伦敦南邦克大学教授为点评人,7名清华中青年教授展示了自己的学术论,将会议推向高潮。本次会议没有闭幕式,预示这只是许许多多高水平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研讨会的开始,会议组织者认为,这只是热身活动,越来越高水平和精彩的讨论,会随着前沿公共管理理论与中国深化改革实践的结合,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研讨会圆满结束,与会学者表示收获很大,对这次会议的水准和效果予以高度肯定,许多本学院的教师参与了会议论文展示和点评,后续会议将逐步以中文讨论形式展开,寻求公共失灵理论与中国实践和研究更广泛和深入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