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讯】 “企业家精神也是生产要素,它是生产力的基础之一。哈佛教授波特提出过一个企业竞争的五力模型: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行业内竞争力,新产品替代力,新竞争者入行力,和购买商议价力。 我想我也可以提一个五力模型:资本、劳动、技术、原材料,和企业家精神。传统经济模型讲投资、劳动、技术 (劳动产出比)三要素对增长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增长又提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但忽略了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企业家。一般经济理论认为通过市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购买。其实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资源获得能力与自然禀赋、国家政策管控、包括不愿意上市场的私人资产都相关,需要金钱以外的运作协调能力来获得。所以,只有资本、劳动、技术、原材料,和企业家精神五种力量加在一起,才能促进真正的创新和增长。” 11月17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在 “《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如是表示。
关于“企业家精神”,蓝志勇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是具有社会创新力量和引领社会发展前进的中坚。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能力、冒险精神、领导力、组织力、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主动、和务实能干。同时,企业家也是会抓机会、钻空子的人,有谋利的倾向。蓝志勇还认为,企业家是有可能参和奉献公益的。比如创办“社会企业”,或具有高度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努力挣钱的过程中,有自觉的回报社会的努力。同时,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属于企业家,正如公益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不仅仅属于公务和公益人员一样。在政府、非赢利机构,也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用这种精神,推动变革和创新。不论在企业还是政府,优秀的企业家精神,需要得到社会和公共政策的保护、鼓励和加以弘扬。
以下为蓝志勇发言实录:
去年财经的这个夜话讨论,我也来了。我去年的观点是:我们说的新常态其实不该是“常态”。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成长期、过渡期、变声期。相当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还在发育。很多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府际关系、城乡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甚至各种经济关系和增长率等等,都没有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作为一个正在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不应该是“常态”,是发展转型态,战斗正未有穷期,各方都不能松懈,要继续努力。
今天的题目是企业家与生态环境。我讲几点:
第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难能可贵,重在创新协调能力。
企业家 (entrepreneur)是有法语渊源的词,最早指的是军事远征的人,跟企业也没啥关系。后来把它定义为冒险事业的经营者和组织者。企业家是具有社会创新力量和引领社会发展前进的中坚人物,这个精神可以包括创新能力、冒险精神、领导力、组织力、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主动、务实能干。不仅仅是拥有企业或是一般的职业经理或管理者。 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能够“承担不确定性”的人。好的企业家除了创新、冒险、还有好的判断力,容易成功。
第二,企业家精神也是生产要素,它是生产力的基础之一。
过去我们读书时读到过哈佛教授“波特”提出的企业竞争的五力模型:原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行业内竞争力,新产品替代力,新竞争者入行力,和购买商议价力。我想我也可以提一个五力模型:资本、劳动、技术、原材料,和企业家精神。传统经济模型讲投资、劳动、技术,对增长的影响。后来又提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忽略了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传统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购买。其实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资源获得率与自然天赋、地理距离、国家政策管控的高度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学的范畴,需要特别关注。只有资本、劳动、技术、原材料,和企业家精神加在一起,才能促进真正的创新和增长。所以,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共政策,应该对企业家、特别是没有权利依靠的民营企业家,好一点。美国社会主义理论家林德布隆就说过,企业出资金、技术、组织能力、为人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产品,是正面的发展力量,自然会也应该得到政府的眷顾。
第三,“企业家与生态环境”。我事先没有和会议组织者沟通。
对这个题目理解错了,以为要讨论的是中国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劣,政府努力成效不显,需要有能力、有创意、的企业家来帮助了。建国以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色政权的生存问题,中国长期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污水、垃圾,空气污染都很严重。当年据说有军令状,三年治霾。出来很多政策、也有汽车管理、新能源补贴、强制高污染厂家停产等等。但现在看来,不那么容易。中国强调行政效率,但显然,传统的行政方法、理念、管理团队、结构、制度规则,还是不够,不足迅速应对治雾霾的挑战。搞PPP,请企业家出手相助,或请企业家想办法,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有一些企业,不说协助治霾,而是给霾雪上加霜。不少企业家还冒着犯错误的危险在搞小钢厂、小煤窑,挣点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北京把一些污染性强的厂家搬到河北,总部经济留在北京,以为得了好处。不想企业出了北京,北京管不到了。企业家也有钻空子的。生产了污染,雾霾还是飞过来到达北京了。所以政府规制也要为企业考虑,鼓励企业家正面参与公益和双赢的事业,不是站在对立面博弈,弄不好自食其果。企业家可以污染环境,也可以正面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重建。
刚才听任老师讲“企业家的生态环境”,我明白了,要谈的是企业家本身所处的生存生态环境。这一字之差,意思全然不一样了。但这个也是我想讲的问题。对于乐意冒险、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还不是很理想。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喜欢老实的庄稼人,不喜欢不断折腾钻空子的人。国企、民企的区别还加强了对民企的歧视。法律的不确定性、运动式管理和多变的政策、还有刚才高总讲的契约精神的匮乏,都加大了民企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企业家生存创业和发展都不容易。事实上,在现代国家,国家的法律、税收准则都对企业有要求。比如法律上界定不能损害工人健康,要提供退休保障,不能生产危害社会的产品等等。税收标准也是国家来定。就是说,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收益、流转的权利都可以在国家的管理之下。企业的公有还是私有,区别就不是很大了。现代国家的理念,普天之下的企业和个人,都归国家管理。公的程度不一样,但都需要对国家问责。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企业该是国企还是民企的讨论,其实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平等竞争,平等收税,平等接受法律制约,对员工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对企业家个人权益和财产的保障,是现代国家应该给企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国企民企都十分期望的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中国在这个方面,就是政企关系和鼓励创新冒险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第四,企业家完全可能为社会创造公益,提供服务。
这条与刚才任老师问的:你能指望企业家解决社会问题吗相关?确实,企业家一方面能干,另一方面也是钻空子,谋取利润,巧取豪夺的能手。很多美国和中国的企业家都有这样的发迹的历史。美国早期有一个皮毛公司,老板后来成纽约的大地产商。他皮毛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带了疟疾病毒进入北美土著区,导致土著人口大规模死亡。他还欺骗国家。他自己是德国人,把自己公司取个名字,叫“美国皮毛公司”,与加拿大皮毛公司竞争。其实都是从欧洲进货。他却要美国国会保护他,说他是本土美国公司,而其它人是外国公司,要保护民族工业。从这个意义说,企业家都有些“原罪”的。或是说不能算原罪,因为在原来的情况下是允许的,就不能算是罪。倒着算账是不合理的。现在,中国不少企业家都“进去”了,或者“出去”了,或在“出去”的过程之中。发展生存的环境不合适,不宽松,没有安全的期望,都可能是原因。特朗普当年用手段盘下了他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酒庄。他先买酒庄州边的土地,故意使其荒凉,让中间的酒庄卖不起价格,砸在银行手上,最后便宜卖给特朗普。财富狙击成功,他照样还选举美国总统。他或许是违反伦理,但没有违反当时的法律。这大概也是企业家精神,会钻空子挣钱。但能不能指望有这种特质的人贡献公益呢?那还是可以的。他发财后,感到有话要说,有意见要发表,有一批人支持,就花钱出来竞选。在这个过程中,与很多人谈话、听大家的意见,接受公众监督,慢慢也收敛了,不乱讲了,还说要团结和容忍不同意见,建设美国。这个例子比较极端。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家精神是有渊源的,一部分是天生的创业冒险精神。不少是后天教育和立志的结果。比如新教精神就教导刻苦,克勤,努力工作和勤俭节约,慈善公益。也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逼迫求变,创新创业,成功后愿意惠及乡里和社会的。另外,企业家成功需要合作,有自己的生存环境,社会好,企业也好。从这些角度来说,有好的管理制度、公共政策、激励和维护因素、诚信健康的文化环境,让企业家关注公益,回馈社会,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政府不一定要管很多,但在文化的打造、维护和弘扬公益精神方面是有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警察在外头怎么对老百姓,党如何表现出优秀性(比如说,党员看到街头打砸抢不挺身而出受党纪处分,政府官员在工作职责中见到违反公德和秩序的行为不干预就算渎职等等),这样才能树立新风。
对于一个社会人,就应该有道德要求。我们过去只关注到西方的个人主义,但西方传统里头还有一个乌托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他们的进步运动、反垄断、全民社保、医保、反贫困的伟大社会运动,乌托邦的和谐村建设,等等,都有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子。我们只注意了他们的个人主义,也出现了一批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就看马路上临时停车就知道,很多人根本不管交通和别人,当路中间停车,让别人等,他只要稍微把车偏一下就行。他就不干或想不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这样的环境,也难出好的企业家。社会风气好,人人关心公益,不自私自利,企业家作为社会人,自然也会关心公益,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公益。由于他们是比较特殊能量大的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大,叫人才难得。诚信包容利他的好的环境,型塑出好的人。好的企业家,也会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良好的标杆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五,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属于企业家,正如公益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不仅仅属于公益人员一样。
现在有很时髦的词,叫社会企业家。 就是用企业家精神和办法办理服务与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政府部门、学界、公益部门,也有不少有创新、不怕风险、勇于进取的人。我们在座的高总可以算这样的人。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很有企业家精神。勇于求变,不断创新。政府部门也有不断推动变化创新的官员,我们很多地方政府中,有这样的官员。从政府和国家来说,如何创造和形成一种环境、使用一套政策、让企业家精神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极大化,是一个重要的学问。我们传统文化里头喜欢讲“为生民立命”,以为是最高境界。其实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经验教训,不是为生民立命,是 “让生民活命”。小岗村农民按手印把地分了,我们的政府没有把他们送进监狱。让他们自己奋斗了一把,改变了贫困挨饿的状态,所以,我们的管理规制和政策鼓励和容忍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就好了。
《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由《财经》杂志、财经网主办,于2017年11月17日-18日在北京举行。